《落日》
[ 录入者: | 时间:2015-11-08 |来源: | 浏览:次 ]
导入:
我们的每一位热血儿女都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出示:
中国军民在八年抗战中,承受了最大的民族牺牲,付出了无比高昂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中国人民伤亡1800余万人,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财产损失1000多亿美元,我们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道,终于打败了嚣张一时的日本侵略者,赢来了这篇课文所报道的这个重大事件。
请你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所报道的内容:
板书提醒:时地人事
这就是消息,消息在于第一时间内告诉你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时效性、真实性,内容概括、语言简明、简洁性。
板书:消息、时效、真实、简洁
而本文是通讯!除了具有以上的特点外,不仅告诉你什么时事,还告诉你详细的过程和前因后果这就是通讯的一个特点——完整性;不仅告诉你在某地发生了什么,还告诉你这事件有什么意义,这就是通讯的又一个特点——评论性;
板书:完整性、评论性。
那么,这一天对中国人民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请在课文中把这段话画出来,并齐读一下。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学生再读出感情来。
问:为什么说“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明确:早在二战前的70年就对中国进行了野蛮的侵略,让我们回顾一下,并记住这段历史吧。
出示投影:
1874年 入侵台湾
1894年7月甲午战争
1894年11月制造大连、旅顺惨案
1895年3月占领辽东半岛
1895年4 月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之一侵华
1901年逼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1914年占领山东
1915年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
1925年制造了五卅惨案
1928年制造了济南惨案
1928年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发动了“华北事变”
1937.7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1937.8发动了 “八·一三事变”
1937.12 开始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回想起这样的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结局我们怎能轻易遗忘!
正因如此,课文不止一次地表达了“永志不忘”的意思,请在文中找出来:
“最后,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两处一处从自我的角度,一处从第三者的角度共同表达了永志不忘的心声,突出了事件的重大意义。
提问:既然这件事具有这么重大的意义,课文为什么说这一幕是“简单、庄严、肃穆”的呢?
明确:1、简单:签字桌是用士官室的一张吃饭桌,上面铺上绿呢台布作的,很简单;仪式中除了签字没有别外的其他内容,只用了18分钟很简单。
2、排列着乐队、仪仗队,一块小地方聚集了那么多高级军官,9个国家的代表共同与日本签订这份投降书,麦克阿瑟发言语气极为庄严,签字气氛庄严,意义极为重大。
提问:文中多次写到笑与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呢?
明确:渲染人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出示材料:
当时参加采访这个签字仪式的记者有三位;除了朱启平之外还另两位:一位是曾安波、一位是黎秀石。他们三个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大的时刻,这三个人也各有特点,曾安波是最幸运的一位,他在众多的各国记者中最幸运地抽到了1号签,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报道这一消的记者;黎秀石的位置最好,拍摄角度绝佳,为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拍的签字照,得到的评价是,“中外记者拍摄我签字的照片中,黎某那张最好。而朱启平则以本篇文章胜出,赢得了状元之作的美誉,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
为什么会赢得状元之作的美誉呢?
请大讨论探讨:这篇通讯报道与你曾读过的其他的报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明确可能找到的答案几条:
1、题目比较特别,用了象征的手法。
2、描写细致,内容翔实,让不在现场的人有现场感。
3、联系广泛,不局限于签字的内容,还联想到九一八事变、伪满洲的事件等等,使内容更为深厚。
4、满含着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板书:题目、细节、联想、感情
总结:这几条又体现了通讯的生动性的特点。
板书:生动性(或故事性)。
过渡:
刚刚同学们提到了本文具有浓厚的思想感情,确实是这样的。
出示材料:
朱启平晚年患肺癌病重时曾向老友陆铿倾吐:“参加密苏里舰受降仪式时,想到世界各国有那么多记者在场,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好,而且要写出中国人民的风格来。受降仪式结束时,我一看9点18分,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这一灵感让我捕捉住中华民族的感情,写了《落日》。”
正是这种“中华民族的感情”,使朱启平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因此成就了《落日》的经典。
请同学们们再读课文找出具有中华民族感情倾向、外国记者可能写不出的这些文字来。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评点。
总结:表明立场和情感,所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抒情和议论。
——细节描写也能透露出作者的情感 ,请你找出这样的细节描写。
细节从哪里来?
出示材料: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敏说:“在平面媒体的报道中,深入细致的观察作用之一就是能够获得细节,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弥补媒介本身特性带来的缺陷。新闻史上,朱启平先生的《落日》就是主要运用观察的方法写就的名篇,现场观察到的种种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日本签字投降那永载史册的一幕。”
学生寻找细节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这里有个细节很珍贵课文没有写:
在重光葵上前签字时想把拐杖靠在椅子旁,但是拐杖哗啦一下倒了下去,他不得不费力地恨恨地去拾起来。
可能是朱启平没有看到,如果他看到这个细节,我想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如果他看到了他会怎样写呢?请大家模仿朱启平的口气,从中国人的立场上来重新描写这个细节。
学生表述。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美国记者是这样描写这个细节的,出示材料:
“他在签字桌前坐下后,想把手杖靠在椅子扶手上,但没有靠住,手杖哗啦一声倒在甲板上,当他弯腰捡起手杖抬起头时,他的眼里露出了一种凶狠的、完全不服输的目光。”
朱启平先生虽然当时没有看到这个细节,没有看到这个凶狠的目光,但是朱启平在别的地方看到了。
出示材料:
日本签订投降书后,当世人还沉醉在胜利的狂喜之中时,朱启平则匆匆到横滨、东京等地采访,边走边看,边问边想,朱启平感受到日本百姓对记者的阴冷和仇恨,感受到战败国里充满不服的空气,观察到这种种异相后,他写出了《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这篇不同寻常的报道。一方面呼吁日本人民认清时局,另一方面也提醒国人要“自我警惕”,要“民主团结以求国内和平,全民奋发,建设工业国家!惟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怕日本复仇,而且可真正负起看管日本的责任。”
总结:朱启平不愧为新闻战线上的大家,眼光独到,思考深入,早在六七十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让人敬佩。
学生联系现实中日本的表现:
篡改教科书把“侵略”改为“进入”,
修改宪法向海外派兵,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安倍向靖国神社送花篮
钓鱼岛的主权之争
东海油气田的开采问题
……
讨论:我们应如何对待呢?早在六七十年前朱启平平已经告提醒我们该怎样做了,请在文中划出来并一起读一下。“我们的国势犹弱……”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通讯,了解了通讯的评论性、生动性、完整性的几个特点。还研究了本文之所以称为状元之作的优势,更受到了一番历史的洗礼与教育。
结束语:
1933年朱启平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书,不久就出现《何梅协定》,华北五省实际上受到日军的控制。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腰挎长刀横冲直撞的日本军人。华北虽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
朱启平就这样以民族的兴亡为己任,在中国的新闻战线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明天是一二九运动的72周年纪念日,下一个星期四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有更深的思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落日已成过去,腾龙才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