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研究汇报
[ 录入者: | 时间:2015-11-02 |来源: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 浏览:次 ]
“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研究汇报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李震
一、课题设计的基本框架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持人曾进行了文献综述。从搜集到的文献看,语文界对语文生命课堂或者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理念和观念的层面;结构和模式层面;流程和方法层面。第一层面侧重于现实的反思和回归生命的建议,对“生命化课堂理论特征”缺少深度分析和提炼;第二层面侧重于语文课堂结构的实施,对“生命化课堂模式”缺少明确的建构;第三层面侧重于语文课堂方法和途径的介绍,对“生命化课堂”资源开发和生命化审美追求,缺少明确的规划。
本课题是主持人在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和总结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现状,在“理念特征”和“实践路向”两个层面上,提出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课题。这项课题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在理论上,追寻和探索“语文生命化课堂”之要义、原则和哲学内涵,从文(文字)本性和字思维层面洞悉刹那照亮的语言的秘密,反思与重建语文学科本体价值观,发现并呈现语文生命化课堂特征和语文教育的人学关怀。在实践上,建构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通过课堂资源之开发,在生活世界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通过教学策略的智慧运用,提升个体生命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生命课堂里的审美追求。
2.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生命:生命是有机体的存在形式,它包括人、动物和植物。这里谈的生命特指中学生的生命。
语文生命化课堂:把中学生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尊重中学生生命的需要,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点化和润泽生命,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它不同于生命课堂,生命课堂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包括生命灵动、个性张扬、诗意栖居、超越当下和价值彰显;实践路向包括模式建构、资源开发、策略运用和审美追求。
3.研究目标
从理论上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原则和课堂价值特征,丰富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在实践方面,建构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以语文话语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体验空间,开发和整合语文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促进学习主体发展之策略,实现语文文化“化人”过程,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完成审美追求。
4.研究的内容
一是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主要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之要义、原则;语文生命化课堂文本性、幸福感和价值观。
二是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特征。包括:生命灵动之特征;个性张扬之特征;诗意栖居之特征;超越当下之特征;价值彰显之特征。
三是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五种模式。以目标整合为取向的课堂模式;以经验关注为取向的课堂模式;以过程开放为取向的课堂模式;以情意沟通为取向的课堂模式;以丰盈生成为取向的课堂模式。
四是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资源开发四种形式。现场资源的灵活捕捉;教材资源的智慧整合;生活资源的交融拓展;文化资源的适度链接。
五是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策略运用。包括字里乾坤:生命化语文课堂深度解读的语言之家;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理解想象:生命化语文课堂领异标新的心理桥梁;体验感悟: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意义的瞬间直觉;视野融合: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
六是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包括:灵想的飞动之美;生成的智慧之美;体验的含蓄之美;对话的意趣之美;情景的交融之美;精神的烛照之美。
5.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从“理念特征”和“实践路向”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理念特征”研究中重点探讨“文本性”,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是汉民族文化养育中生成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观念和认识,是中国本土语文教学思想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蕴涵着蓬勃生命力的真实的原创,是实现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根基,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本体基础;坚持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是语文教学合适的文化选择;中国厚重的文化根基应该生成本土教学思想。在“实践路向”研究中,重点研究“模式建构”和“策略运用”,因为这两点在动态运作过程中最富有生命意蕴,最能彰显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的自身超越。
6.创新之处
本课题从生命发展的视域出发,建构语文课堂模式、资源开发和运作策略,体现了语文教学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生成性的理解;在长达十年探索的基础上,试图对语文生命化课堂进行理性的思索和追寻生命化课堂的本真,呈现语文生命化课堂诗意所在;字思维的审美关照和“汉字性”这个最根本的中国话语形式描画,使定位于生命高度的语文教学扎实地立在大地上,不在云端里跳舞,有可能对建设、反思和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在“泛智化”的比衬下,使接受语文滋养的生命更有光彩。
二、课题申报和开题论证活动情况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申报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已获准立项,批准号为:D/2011/02/204。
为了进一步明确课题实施的目标和方向、细化实施的内容、完善课题计划,按期获得研究成果,连云港市教科所于
参加课题开题论证的特聘专家有连云港师专科技处处长、教授刘爱琳,连云港市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孙朝仁,连云港市教科所副所长、《连云港教育》责任副主编王恒俭,连云港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刘俊利,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学术部处长、特级教师孙运利等。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课题开题论证会。
课题主持人向各位专家报告了课题论证的基本情况。
专家们认为:课题设计科学规范,研究路径和研究目标非常明确;观点新颖,很有价值;文献综述,视野开阔。
专家们提出修改建议:一是在学生审美追求设计上,境界需要再拓展;二是文献综述中对“文献”的选择使用,要注意确认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重要作者”和“重要文献”,慎用“网络文献”;三是概念界定,要从最后一个中心词前推,逐次界定,最后要把整个题目作出界定;四是文献综述后最好要有段简评,并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主持人根据专家意见,对课题进行了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献综述方面对所采用文献进一步斟酌,对部分文献作了更换;二是在文献综述后进行了适当评析,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薄弱之处,增加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部分;三是在概念界定上对课题名称研究的范围作了界说,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范围。
三、课题立项论证前和开题论证后的研究情况
1.立项论证前的研究情况
本人在进入新世纪后深刻地感受到社会转型的新鲜的生命气息,教育和教学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质量,不断地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这一命题,从“生命化”的高度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事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追求和生命的丰富,从而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多年来,本人和团队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语文学习心理特点、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写作教学规律,先后出版了《与生命对话》《李震讲语文》《教与学整体设计》《情趣读写》等专著编著,发表了《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研究》《引读教学实验报告》《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等论文。《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于2011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省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市特等奖。
2.课题开题论证前后的研究情况
课题主持人于2011年8月始即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先后完成了三篇主要论文。
第一篇论文《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性叩问》。论文对生命化课题之“内涵”“理论基础”“教育理念”“课程特征”“价值取向”“课堂文化”“基本原理”“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思维取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作了全方位研究,部分成果已经发表在刚刚出版的《江苏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在2012年第5期上用了四个版面,发表了约九千字的《理性追寻:语文“生命化课堂”之重建》(上),在第6期用同样的版面发表《理性追寻:语文“生命化课堂”之重建》(下)。
第二篇论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文章认为:从人类发生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发展一开始就伴随着教育,教育因人的生命而产生。从进化心理学的视野来看,语言是在基因生理性和环境进化性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的创^造**过来再创造了人的本身,言语人生是人类最具本质特点的人生;语言的教育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学思维和行为的原点,是顺应了生命的潜质和天性。汉字是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根脉,汉字的象形化造型特征来源于自然,是造字者“心灵的图像”,成为母语文化的始基;字象思维打开了语文教学新境界,“字思维”体现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特征。“文本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根基。坚持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性质,是语文教学合适的文化选择;中国厚重的文化根基应该生成本土教学思想。
全文一万八千字,分为:“教育是人之生命体的需求”,这部分文章主要是从人类发生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的生命的特质、人的双重生命和人与文化的关系,意在说明,人在生长发展中产生了文化,又始终伴随着开发利用文化这样的精神形态;人的生命发展一开始就伴随着教育,教育因人的生命而产生,人与教育是统一的,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有了教育的伴随,人的生命的发展才能不断实现超越。所以,教育的原点就是生命。这就为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意在说明,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本体的需求,“作为‘符号动物’的人的‘言语生命’机能和觉悟:自然本真的言语欲求、兴趣、冲动、潜能、禀赋、才情,原发的言语想像力和精神创造力,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和类主体言语生命意识。”
第二部分“语言教学顺应了生命之潜质和天性”。意在说明语言是在基因生理性和环境进化性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类社会同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语言。语言是在创造中产生的。人在认识上的无穷无尽的创造,通过实践创造了属人的、“人化”的对象世界,也包括语言的创造,语言的创^造**过来再创造了人的本身,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学思维和行为的原点,是顺应了生命的潜质和天性。
第三部分“汉字之产生体现了生命化特质”。主要论述了汉字的基础是“依类象形”,汉字的根本特征是“因形示意”,但这里的“形”是先哲们对万事万物的“纹理”加以抽象和区别后的文字图像,“已不再是事物的自然之形,而是凝聚着人的概括的事物本质”。
第四部分“汉字之“人本性”反映了生命结晶化智慧”。主要论述了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语是汉字的根,汉字是汉语的家,汉语和汉字都是生命表达需要,都是汉民族生命的符号;汉字的“言此意彼”使汉字成为汉语的内在形式,“获得了相对于汉语的本位性以及对汉语的投射性。”[51]这使汉语也具有一种隐喻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诗性风格。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汉字性”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抓住“汉字性”这个最根本的中国话语形式,我们才有可能扎实地立在大地上,不在云端里跳舞,就有可能建设、反思和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第六部分得出了四点结论:
1.“文(形体之象和意义之象)本性”是意象性汉字的本质特性,是汉民族生命特质的反映,是汉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2.“字思维”的提出是基于汉字构成所体现的空间特质,体现了汉民族思维模式、文化心态与审美情趣,“字象属于心灵,问字必问其形,得形必感其象,心性所予其形者,字象是也。”[52]这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特征。字思维拓展了一个崭新的阅读生成空间;
3.语文“生命化课堂”应该体现出汉字的支配力量,以汉字为本,以文辞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
4.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是汉民族文化养育中生成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观念和认识,是中国本土语文教学思想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蕴涵着蓬勃生命力的真实的原创,是实现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根基,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本体基础;坚持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是语文教学合适的文化选择;中国厚重的文化根基应该生成本土教学思想。
第三篇论文《语文走向与主流话语的百年演进》。百年来,在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中,语文教育也多次发生变革;与语文变革相对应的是语文教育话语范式的呈现,语文界试图从不同视角来求证“语文”的内涵,产生了若干“语文主体话语”;在这些“语文主体话语”背后,“语文”仍然是一个“谜”,是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文梳理了百年来语文话语主体的主要内容和话题方向,也考察了百年来语文话语的基本语境和现实背景,既可以看出百年来语文话语的主流,也可以看出对语文本质和性质的思考的视角,更可以看出百年语文改革的基本走向。
3.整理了部分“生命化课堂”教学实录。主要有:
⑴张永庆:《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李 震: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
⑵管开兵:《渔父》课堂教学实录
李 震:诵读:进入文本世界的有效通道
⑶李春芹:《囚绿记》课堂教学实录
李 震: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
⑷张长松:《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
李 震: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
⑸谢 敏:《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李 震:追问与生成:教学智慧的大气呈现
⑹马 红:《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李 震:生成: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行走
⑺张团思:《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
⑻宦有生:《扬州慢》课堂教学实录
⑼施 玥:《甜甜的泥土》课堂教学实录
四、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 |
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性叩问 |
论文 |
李 震 |
2011.7 |
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 |
论文 |
李 震 |
2011.8 | |
语文生命化课堂生活资源的交融拓展 |
论文 |
李 震 |
2012.8 | |
语文生命化课堂灵想的飞动之美 |
论文 |
李 震 |
2012.12 | |
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 |
论文 |
张长松 |
2012.8 | |
散文课堂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
2013.6 | ||
经验关注:生命化课堂教学取向 |
论文 |
李 涛 |
2012.9 | |
随笔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
2013.3 | ||
生命化课题对话意趣美 |
论文 |
管开兵 |
2012.10 | |
小说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
2013.4 | ||
想象:阅读生成的交融之美 |
论文 |
谢 敏 |
2012.10 | |
作文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
2013.11 | ||
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 |
论文 |
朱曼雯 |
2013.4 | |
话剧剧本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
2012.10 | ||
高中诗歌教学中的情意沟通 |
论文 |
张永庆 |
2012.9 | |
诗歌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
2013.5 | ||
最终成果 |
“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李 震 |
2013.12 |
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 |
专著 |
李 震 |
2014.2 |
五、课题专著提纲
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
绪论
生命
语文生命化课堂
第一章 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追寻
第一节 语文生命化课堂之要义
第二节 语文生命化课堂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情感性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体验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第三节 语文生命化课堂文本性
第四节 语文生命化课堂幸福感
第五节 语文生命化课堂价值观
第二章 语文生命化课堂特征呈现
第一节 生命灵动之特征
第二节 个性张扬之特征
第三节 诗意栖居之特征
第四节 超越当下之特征
第五节 价值彰显之特征
第三章 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
第一节 以目标整合为取向的课堂模式
第二节 以经验关注为取向的课堂模式
第三节 以过程开放为取向的课堂模式
第四节 以情意沟通为取向的课堂模式
第五节 以丰盈生成为取向的课堂模式
第四章 语文生命化课堂资源开发
第一节 现场资源的灵活捕捉
第二节 教材资源的智慧整合
第三节 生活资源的交融拓展
第四节 文化资源的适度链接
第五章 语文生命化课堂策略运用
第一节 字里乾坤:生命化语文课堂深度解读的语言之家
第二节 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
第三节 理解想象:生命化语文课堂领异标新的心理桥梁
第四节 体验感悟: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意义的瞬间直觉
第五节 视野融合: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
第六章 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
第一节 灵想的飞动之美
第二节 生成的智慧之美
第三节 体验的含蓄之美
第四节 对话的意趣之美
第五节 情景的交融之美
第六节 精神的烛照之美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