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课程《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的说明
[ 录入者: | 时间:2015-11-08 |来源: | 浏览:次 ]
于判词中游大观园
——关于校本课程《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的说明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与其他国家标准课程形成相呼应互补充的关系的课程。与其他国家和地方标准课程不同的是,校本课程由本校老师开发,更具开放性、研究性和兴趣性。本课程题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下面就选题依据、选题角度和课程安排对本课程略作简单的介绍。
一、选题依据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一经问世,就迅速流传开去。乾隆年间,“几于家置一集”;嘉庆年间,甚至出现了“家家喜阅,处处争购”的场面。近代女作家张爱玲曾有平生三恨:“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红楼梦》就是这样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红学”与“敦煌学”和“甲骨文”并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大显学”。《红楼梦》俨然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以至于我们现在在读《红楼梦》时,始终都觉得那是一个自己思想意识不可企及的高度,所谓的“高山仰止”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心态罢。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被列为江苏高考文科类考生必考的十大名著之一,这不仅给了高中生阅读名著以极大的压力和动力,也为扩大《红楼梦》等经典传统文学在中学生中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高中学生中有不少喜欢阅读《红楼梦》,尤其是高一新生,这是极其难得且值得欣慰的事,也是顺利开设本课程的心理基础。
二、选题角度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红楼梦》艺术价值太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版红楼梦,历来多少大师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始终难见红楼真面目。《红楼梦》如此博大精深,难窥全貌,故而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本课程只重点鉴赏第五回,希望由此能找到游览大观园的通幽曲径。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三、课程安排
以文本研读为主,视频鉴赏为辅。
《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涉及大观园中十二个女孩子,《红楼梦》第五回详细地交代了隐喻她们性格和命运的判词、画册以及歌曲。这些判词用了拆字法、谐音、文学典故等含蓄的艺术技巧,不仅巧妙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而且通过这些形式含蓄地流露了作者对世情人生的认识,极具悲剧艺术美。
本课程一共六课时,计划用两课时来解读“十二钗判词”,使学生对人物命运有整体的认知和了解。余下的四课时,计划结合判词和歌曲的内容,在前八十的其他回目中找出与判词或歌曲内容相对应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赏读。比如在薛林二人判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可以抓住“停机德”和“咏絮才”,引导学生重点赏读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相关文段,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薛宝钗和林黛玉各具特色的美,同时咀嚼“可叹”“堪怜”二词,即可解读出无论是有“停机德”的宝钗还是有“咏絮才”的黛玉都是“可叹”“堪怜”的对象,最终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红楼梦》就是这样“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曹雪芹就是这样把“满纸荒唐言”说与世人听的。
此外,鉴于仅仅阅读鉴赏文段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的原因,本课程也计划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一些经典影视片断,或以电视剧的形式,或以戏曲的形式,据不同的情节而定。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瑰宝。现在很多中学生不爱读传统文学,学习紧张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多是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找不到好的阅读方法。中学生需要传统文学的精神滋养,希望本课程是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
上一篇:管开兵:《渔父》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