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佑智:《秋声赋》教学实录
[ 录入者: | 时间:2015-11-04 |来源: | 浏览:次 ]
《秋声赋》教学实录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贾佑智
教学过程:
一、美文欣赏,导入鉴赏
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美文。
西苑胜境,实为校内景点。小桥独架,一径可通对岸;老榆苍立,数株能显精神。游鱼细石,碧云湖畔可赏目;文声诗韵,甲秀亭中好读书。紫藤长廊,可引发诸多诗绪,对一缕风、一张琴、一湖云;水花石径,能泛起些许涟漪,想一美文、一幅画、一弯月。
凌云楼,灵台心事,壮怀定当拿云;少年有志,微木可见寸心;青春存远,燕雀不懂鸿鹄。仰望星空,方能蟾宫折桂;立足伏案,将会鹏路弘图。登斯楼也,只见良骥披鬣,星追月赶;新林吐萌,一片新天。(李震《新海高中赋》)
(生齐读)
师:这是我们的李震校长为祝贺新中八十周年校庆而作的《新海高中赋》。李校长在这段赋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段赋中写了小桥、老榆、游鱼细石、甲秀亭、紫藤长廊、水花石径、凌云楼等景物,抒发了李校长对新中学子你追我赶、壮怀拿云、志存高远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他们蟾宫折桂的美好祝愿。
(生鼓掌)
师:回答很精彩!“赋”这种文体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就是铺陈直叙。铺采摛文,指铺陈文采。赋的基本特征,就是“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看欧阳修是如何“体物写志”的?
(板书:体物 写志)
二、文本研习,体物言志
(一)体物
师:“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的形态风貌。《秋声赋》描绘的事物是什么?
生(齐答):秋声。
师:秋声是有形之物还是无形之物?
生(齐答):无形之物。
师:无形之物怎么描绘呢?我们来看欧阳修是如何描绘无形的“秋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秋声” 的文字。
生: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师:很好,找得很准确。这里作者是如何描绘无形的秋声的?
生:运用比喻。
师:作者把秋声具体比作什么?
生:“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
师:这些比喻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
生:富于变化,有气势。
师:这样,就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惟妙惟肖。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欧阳修运用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象具体,实在是大家手笔啊!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注意要读出变化。
(生齐读)
师:这是作者在 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的动词来填空,可以用文中的词,也可以用自己提炼的词。好,这个动词是什么?
生:听。
(板书:听秋)
师:文中还有描绘秋声的文字吗?
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师(问大家):这是写秋声的吗?
生(纷纷答):不是的,是写秋状。
师:本文描绘的事物是秋声,作者这里写秋状干什么?
生(茫然):不知道。
师:我请大家注意一个句子,在第二节边上的第二行,“故其为声也”,请大家把它划下来。请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好,你来翻译一下。
生:所以它发出声音。
师:“它”指的是什么?
生:秋状。
师:秋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生:秋声。
师:这就很清楚了,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写秋声的什么特点?
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师:作者写秋状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师:正因为秋有此状此声,所以它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大自然中的万物在秋天通常都会凋零!这里,作者通过写秋声的由来——秋状写秋声,把秋声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描绘得具体可感。这是作者在 秋,请同学们继续用一个字的动词来填空。
生:探。
(板书:探秋)
师:欧阳修在描绘秋声时,极赋之能事,反复铺陈、渲染,把无形之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真不愧为文学大家!
(二)写志
师:赋体文学“体物”是为了“写志”。“写志”,就是抒写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那么,欧阳修借描绘秋声要抒写哪些“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友情提醒: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提炼。
(小组合作探究,并推荐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师:好,停止讨论。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各小组的讨论成果。
生:“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是说万物盛极而衰。
(板书:万物盛衰)
生:“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是说秋天显示正义肃杀。
(板书:正义肃杀)
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是说人应该知足常乐。
(板书:知足常乐)
师:好,你们组的探究成果颇丰。下面的小组只需补充不一样的“志”。
生:“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是说万物在秋天都凋零。
(板书:万物凋零)
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是说人事忧劳,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精力。
(板书:人事忧劳)
生:“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是说人生易老,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板书:人生易老)
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是说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
师:“念谁为之戕贼”,是谁在戕害人啊?
生:人自己。
师:是人自己戕害自己的。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悲凉的秋声呢?这是在反省谁啊?
生:反省人自己。
师:这里,欧阳修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而应自我反省。
(板书:自我反省)
师: 好,我在板书时把同学们探讨出来的“志”分成了两大类,谁能告诉我,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一类是自然,一类是人生。
(板书:自然 人生)
师:在自然界,秋显示正义肃杀,秋天里万物凋零,那么人类在秋天又会做些什么活动呢?答案就在文中。
生:“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人类在秋天会用刑杀戮。
生:“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人类在秋天还会用兵征伐。
生:“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人类的音乐也和秋天有关。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秋天里自然界万物凋零,而秋天里人类的活动又通常是秋后问斩、秋季用兵,包括音乐也与自然密切相关,与秋天相对的商就伤,夷就是戮。那么人的活动为什么和大自然的活动如此的高度统一呢?这是中国的什么思想?
生:天人合一。
(板书:天人合一)
师: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与人事的高度统一。这些都是欧阳修感受自然之后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作者在 秋。请同学们继续来填空。
生:感。
(板书:感秋)
师:作者在感受秋的同时,又感悟到了“人事忧劳、人生易老、知足常乐、自我反省”这些人生的道理。这是作者在 秋。
生:悟。
(板书:悟秋)
师:这里,作者既感受到了“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在感慨自然;又感悟到了“人事忧劳的人生之道”,在感叹人生。
师: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愫有没有人能理解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师: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
三、拓展探究,挖掘主题
师: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可以结合童子的形象来谈一谈。
生:我赞同第一种观点,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作者的心情,童子不理解。
生:我赞同第二种观点,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欧阳修悲秋、悟秋之后,得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结论,说明他看开了,超然了。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更好地走近欧阳修,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这个人就是童子。童子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开头,他说了一句话,还有一次在结尾,他睡着了。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童子具体的言和行,来说说童子在文中的作用?
生:我也赞同第二种观点,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欧阳修听到秋声,发出“异哉”的惊叹,而童子的回答得很平静:“那只是平常的风声而已。”这里的童子无知无觉,而欧阳修却有着丰富的感受力。后面欧阳修在“叹”的时候,童子在睡觉。说明童子太小,没有欧阳修那样的人生阅历,也无法理解欧阳修此时的心情。
师:童子莫对,“莫对”是没有回答,我觉得也是不能回答,回答不了。这里又以童子的年幼无知、少不更事来衬托欧阳修人事阅历的丰富。从人生的季节上来看童子正处于人生的春季,而欧阳修却处于人生的秋天了,所以他们无法形成共鸣。从童子这里,我们读到的欧阳修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感受力、有着丰厚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人世沧桑的人。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展示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提及《醉翁亭记》);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四、诵读品鉴,谛听心声
师:作家林贤志说,看风景就是看灵魂。我说,听秋声就是听心声。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我们再一起来听听欧阳修的心声。大家可以推荐一位同学。谁来读?
生(齐荐):吴嘉涵。
师:哪一位?
(生诵读)
师:边上的同学来点评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生:读得抑扬顿挫,很有技巧。
师:读得好,评得也好!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 赋体文学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诵读”。
五、练笔传承,弘扬传统
师:《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体物写志,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80后作家张一一坚持写赋传承中国古典文学,令人敬佩。作为新中学子,我们也要像李校长那样去传承我国古典文学精华之一的“赋”。我们也要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请以《谛听自然赋》为题尝试写一篇听秋声感秋意的体物写志的小短赋。
(学生自由创作)
【简评】
重在语言品味是本课的特色。
为什么要抓住语言品味?这是教学赋,赋体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铺采摛文”就是指铺陈文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体物写志”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表达志向情感。描秋状,绘秋声,抒秋情,都是靠铺陈的文采。因此,重视语言品味,是赋的文体特征对教学的规定性。
品在照应处。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强调“位置” 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我们在小说的开头讲到墙上挂着一把猎枪,那么至少在小说的第三章就要将猎枪里的子弹打出去,否则就没有在开头写它的必要。前面的“挂”和后面的“打”就是前后照应。我们看到在这节课堂上,教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秋声’的文字”。师生通过对话讨论,明确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是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惟妙惟肖”。然后再引导学生琢磨描写“秋状”的句子:“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为什么文章主要是写“秋声”,这里要写“秋状”?通过讨论,大家认为:作者写“秋状”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对“秋状”的语言品味,和前面写“秋声”的语言对照起来理解,前后沟通,不仅理解了字意词意,还从文章的结构衔接、情感的表达的角度深化了认识。
又如讨论“童子”形象的作用。童子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开头,他说了一句话,不闻秋声;还有一次在结尾,他睡着了,不恨秋声。这也是文章照应处,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童子具体的言和行,来说说童子在文中的作用。
品在精要处。赋体文学“体物”是为了“写志”。“写志”,就是抒写作者自身的感情,表达作者自身的志向和思想。师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一起讨论,寻找“写志”的句子。个人阅读,小组讨论,提炼概括,班级发言,全班分享。对精要的句子,按照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时间充分,既有学习主体的潜能的激发,又有主体间的合作交流。生甲概括:万物盛衰,生乙概括:正义肃杀,生丙概括:知足常乐,生丁概括:万物凋零,生戊概括:人事忧劳,生己概括:人生易老,生庚概括:自我反省生辛概括:自然人生。教师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讨论充分,准备充分,发言踊跃。这样的“品”,有力度,有厚度,有美度。
品在抒情处。赋中的“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将欧阳修心忧国事的惆怅情绪刻画得清楚明白。清人李扶九曾对此赋作过这样的评论:“其萧瑟之情,固同《九辩》,而悲伤之隐,实类《离骚》。”对这句抒情的句子,一个学生发言,说出了自己理解:“是说人生易老,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虽然这种理解比较肤浅,但后来通过主题讨论,结合作者宦历,学生对这抒情的内涵理解就深刻了。
品在美感处。这篇赋以秋声为发端,描摹秋声秋状,纵论秋害,抒发秋情,从字里行间分明能够触摸到抒情主体以我观物、以情悟秋的生命颤动,极富有美学意义。如学生对“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一句的理解,认为“是说万物盛极而衰”。万物,当然也包括人。欧阳修在这两句中表现出黯然的情怀,对生命的枯萎表现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所谓终极的生命关怀。
师:在自然界,秋显示正义肃杀,秋天里万物凋零,那么人类在秋天又会做些什么活动呢?答案就在文中。
生:“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人类在秋天会用刑杀戮。
生:“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人类在秋天还会用兵征伐。
生:“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人类的音乐也和秋天有关。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秋天里自然界万物凋零,而秋天里人类的活动又通常是秋后问斩、秋季用兵,包括音乐也与自然密切相关,与秋天相对的商就伤,夷就是戮。那么人的活动为什么和大自然的活动如此的高度统一呢?
师生讨论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对秋的形象感的认识,“万物凋零”“兵象”所显示出的意义;二是在秋声的声貌中捕捉秋韵,凭虚构象,传神写照;三是力求在作者“怨秋”的叹息中发现感伤的历史因子,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品在创新处。欧阳修的这篇赋写得委婉深情,立意新颖,情志飘逸,言辞典雅,一唱三叹,主要得益于语言的运用有诸多创新之处,对后代文学影响甚大,包括对朝鲜文学也产生过影响,朝鲜朝时期,欧阳修散文研究专家金昌协对欧阳修散文进行了总体评价:“欧公之风神纡馀”,“欧文咏叹读之使人心醉”,“欧得风骚太史之旨”。[①]甚至出现了许多模仿作品,如金驲孙的《秋怀赋》、金絿的《秋声赋》和李瀷《秋声赋》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可以结合童子的形象来谈一谈。
这个探究题设计非常精彩。先摆出两种观点,然后让学生“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学生必然会充分占有资料,阅读资料,研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求“结合童子的形象来谈一谈”,这指出了思考的路径。通过师生对话讨论,补充作者经历,一是理解了作品结构的创新之处,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创新之处也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教师也认识到“赋体文学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诵读’”。但通观整篇实录,只在第二部分读过一段,在第四部分“诵读品鉴,谛听心声”中读过一遍课文,缺少朗读和吟诵,对“赋”的学习来说,是一大遗憾。赋体讲究对仗,讲究节奏,讲究押韵,富有音乐美,缺少了朗读,不运用吟诵策略,学生很难感受其中的文化内蕴,难以感受其中的文字境趣,也难以感受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苦闷和清静自安的超脱心情。
上一篇:谢敏:《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张永庆:《登高》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