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
[ 录入者: | 时间:2011-06-28 |来源: | 浏览:次 ]
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之一。新课改立足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等。总之,新课改要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为什么新课改把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明确地提了出来?
新课改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之一,是针对传统教育制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的弊端的。传统教育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运行机制,学校教育实施着“工厂模式”,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共性要求,实施统一的教育内容和计划,培养㈩划一的“标准件”: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强调传习性的教育,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承,而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实现。
教育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更明确地指出:“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总之,认为人的个性充分地和谐地发展,才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时代是共进的,但不是——个人人千均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必须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更需要以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为前提。
在新课改中所确认的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涵义,既不完全是从哲学的视角所指“共 性”与“个性”关系中的“个性”(哲学意义上的“个性”乍要是从一般意义卜强调某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也不全是从心理学角度所指的侧重人的性格与气质差异的“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不仅不能完全反映个体间的心理因素差异,更不能涵盖个体间的心理因素差异。新课改所指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以学生的特长发展所能涵盖的。学生的“个性”应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各种素质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其内涵包括坚定的信仰、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爱好、正确的审美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指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其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学生潜能的显现,会使他们充满生活的激情、创造的欲望,促使其人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向高远、特长明显、道德完善、心理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的现代公民。
在教育领域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涵义,涵盖着人的主体的完整的发展,表现其社会性 的特征。如果把发展学生的特长,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全部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学生特 长的发展只是他们个性发展的一种表现而已。不少学校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 教育改革的主题,这是应该肯定的。因为这里所指的个性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个性特征的 综合表现,这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即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并矛盾。因为学生的 全面发展不是各种素质的平均或者划一的发展,而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是促进他们的全面 发展,所以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他们全面发展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校里就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划一性、程式化的教育而言的。传统教育中 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和要求、智商式的测量与考试,特别是僵化式的应试教育,阻碍 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因为素质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 国民,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方法论方面 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它是价值取向 的转变,足教育—卜人性的提升。
笔者以为,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应采取以下策略:
1.在教育中真正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生命的价值,尊重和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开作为…种教育资源予以开发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视和抓好独特的学校文化。实施个性化教育,需要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教育个性化要求学校建设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课程文化等。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影响。那么,学校的物质环境、组织管理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平等、民主、互爱、互助的关系,校风、学风以及课程等均应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能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建立展示各自才能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众多的选择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发展。
3.认真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主体性主要是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人格。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创造活 动上,使学生逐步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 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实施主体性,应克服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最有效的途 径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这次新课改要求的那样,在学生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和探索性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方式有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 存在不同的层次及其表现,但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就需要提倡这 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实施教学的个性化。根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措施,如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实行学分制、探索性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特别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而现在学校中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灵活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学校个性化教学的有益尝试,这种教学改革的实践,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5.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传统教育中统一标准的、单…·纸笔式的认知评价,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指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这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等功能。评价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自己的潜能:评价后进一步坚定他们的信心。发展性的评价,主要采用个体内差标准为主。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它还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学习风格、心理优势、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总之,通过评价能够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实施这种评价,无疑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最后一页
下一篇: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八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