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实施方案
[ 录入者: | 时间:2015-11-24 |来源: | 浏览:次 ]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落实《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特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依据先进的课程理念,以生态化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创新英语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英语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转变学生英语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英语素养为目标,努力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英语学习效能。在进一步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他们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一批英语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借以辐射并引导全市的英语教学,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做出贡献。
二、项目目标
1.项目定位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是学校高位发展、特色发展中以点带面的重要举措。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是以课程的新理念、基地的新平台、环境的新创建、实践的新方式、探究的新导向,学生的新需求深入切进英语教学领域,对英语课程开发创新,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跨文化的意识得到进一部的加强,使其英语素质教育得到较大的提升,使英语课程在我校教育中实现实现新的跨越。
2.愿景追求
英语课程的学科特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要围绕着英语课程学科特质,通过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和活动课程体验化,营造外语情境,体现语用核心,突出模型建构;开发课程资源,形成特色学科;加强英语学科体验,实现表达创新;搭建专业平台,促进教师发展。这五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同构建我校具有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平台。
三、项目基础
学校整体实力支撑。我校建于1930年,具有85年历史;地处连云港市中心城区,2001年易地重建,占地310亩,建筑和绿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拥有2.1万平方米的教学楼群,120间标准教室,1.6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1.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1.4万平方米的艺体馆,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和绿茵足球场。我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在长期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总结、培育、孵化出了独特的“民族根”主题文化。形成了“普爱·行健”的校训、“厚德·明志·博学·力行”的校风、“正德·厚生·精业·求是”教风和“
弘毅·笃学·切问·日新”的学风。
学校先后获得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高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三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优秀生源基地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为做好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布置基地创建工作。课程基地将由港城名师、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张海升主持,聘请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市“高中英语工作室”主持人、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孟庆忠老师和我校省特级教师吉超为学术顾问。学校从思想上、实践上全方位积极主动响应落实国家、省市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也为积极践行、创出新海特色教改品牌的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一切帮助和支持。
我校之所以确定申报生态英语课程基地,还因为我校有着突出的英语优势。
1、充满活力的英语教师团队(A vigorous team of English teachers):我校共有在职英语教师47名,他们以专业的学养、敬业的精神打造出了我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最强阵容。这些教师中22人持有硕士学位,使得英语组成为全校硕士密度最大的教研组。本组还拥有另外一个全校之最便是海外进修人数最多的教研组,共计有35人曾经前往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英语国家进修,达到本组人数的74.5%,极大拓展了教师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英语语言的运用以及教学技能。我校还常年聘有专业的外籍教师,为我校英语教学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便利优良的平台。其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外籍教师安娜ㆍ福图(Anna Fotu)女士在我校英语老师帮助下出版了10多万字的中英文对照的随笔文集《留连忘返》,记录了在连云港市的工作生活片段及市井百态。同时,作为外籍人士在江苏省获得的最高荣誉---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苏友谊奖”获得者,她在中澳两国掀起了连云港旋风,为连云港美猴王的奥运申吉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
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学科教研组,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孟庆忠老师也在我校设立了“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本组中有省特级教师吉超老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市名师、劳动模范张海升老师,其他老师也各有风采。任红英老师、仲伟玲老师、杜鸣红老师等10余位老师因为突出的教学业绩荣获市优秀教学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吴磊老师、王根穆老师、彭艳老师等多人受到市教育局嘉奖。程鑫老师被授予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尹晨曦老师、谢佳丽老师、金婧老师等多位青年多次获得世博青教奖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在教学竞赛中,我校英语教师表现尤为突出。蒲姝娅老师获得全国课例展评一等奖,李雪松老师、滕友启老师代表连云港市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二等奖,李家远老师、王根穆老师、魏伟老师等10多人获得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赵晓娟老师、周峰老师等多人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仲小娟老师、胡海燕老师等多人获得市基本功大赛或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此外,蒋霞老师还曾担纲省英语教学观摩课、 “333”工程示范课的教学展示。
2、积极和谐的英语教研氛围(An active atmosphere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我校三个年级的英语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规范有序、扎实有效。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业进展和教学要求,各个英语教研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及时搜集分享教学信息和教科研动态,以优异的表现屡获学校“优秀教研组”称号。教学之余,每位老师都撰写并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胡海燕老师、石亚芸老师等大批教师在省市“师陶杯”、“五四杯”等论文竞赛中获奖。各位老师还积极参与省市教育教学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张海升老师主持了市级课题“牛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周峰老师参加了市教研室六模块英语教学课题《高中英语阅读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国际部在学校国际化视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王根穆老师主持了英语周报组织的省级课题《新课程高中英语“Mind-map”图式教学方法实验研究》,仲伟玲老师正在主持2015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个人课题《高中英语“‘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研究》,程鑫老师正在主持2015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个人课题《高中英语导学案实施效果调查与分析》。
3、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学理念(A teaching philosophy proceeding with the times):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非常活跃,我校英语组在这些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直走在前列,起到了对市域内学校教学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外市甚至外省同行的认可。针对我省高中英语课本的架构与教学目标,结合当前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老师们进行了深度探讨,并且在校内外场合予以多方位的展示。近期,谢佳丽老师、胡海燕老师、陈姗姗老师等青年新锐纷纷对牛津高中英语生态课堂进行了各个环节的探索和课堂教学展示,带动了大家对于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究,取得了出色效果。
4、丰富多彩的英语校本课程实践(Colorful campus activities of
English practice):学校自2008年全面开设校本课程以来,英语组一直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设了包括“英文歌曲欣赏”、“美剧欣赏”等赏析类校本课程,“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话剧表演”、“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等实践型校本课程,“中西方节日”、“西方礼仪”等文化探究类校本课程等,在学生中激发了浓厚的英语学习与应用氛围。我校还利用学生语言素质高,外籍教师英语地道的优势,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吸引了大批英语口语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高效惬意的锻炼与展示的平台。我校还形成了每年一度举办英语短剧展演比赛的传统,学生们在实践英语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演艺才能,促生了新海园一个青春飞扬的“ Carnival”(嘉年华)。
5、新海学子傲娇的英语表现(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我校学生不仅在历年高考中英语成绩领先,在各种英语竞赛中也表现非常卓越,获奖人数每次都居于前列。2001年指导龚方苑、李媛获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一等奖;2005年指导王昊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一等奖;2006年指导孙蓓蓓获江苏省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2013年指导丁辰获“外教社杯”第五届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竞赛江苏赛区高二组特等奖;2014年学生顾昕、获江苏省中学生阅读竞赛特等奖、全国三等奖;黄治铭、杨易臻、刘翰滔获创新英语能力大赛全国一、二、三等奖;学生陈欣桐获江苏英语演讲一等奖;学生王谦获全国英语写作华东区一等奖。2014年指导申妤获江苏省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
在海外升学方面,我校2015届吴越桥同学新托福110分的成绩足以傲视全省,2014届段朦丽、叶子青、陶语菁、周慧等人分别考出了托福过百或者是雅思7.0及以上的好成绩。他们中有多人被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有的被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纽约大学,有的被澳大利亚八大名校,有的被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录取。从2006年至今,我校被海外名校录取的学生已经有数百人。
四、建设内容
几年来,适合学生的生态教育以及生态课堂得到了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论著和论文。如: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5),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等。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广大英语教师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课堂进行新的设计和考量,从而培养与塑造出一批富有开阔视野、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专家和名师;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真正的可能,从而使校园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达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态课堂正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和实践活动,让课堂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三位一体和有机统一。
通过对英语学科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透析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与生态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总结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范式,积累生态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探索生态课堂动态平衡的形成机制,实现生态课堂师生更好地成长,达成“双赢”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与学生一起成长,与生态课堂一起成长。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坚持“五措并举”。一是结合校园文化提档建设,在建筑、绿化基础上增加英语标识,体现双语特色,形成人文景观;二是结合英语能力运用提高的实际需求,让环境为教学服务,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如设立校内“英语角”固定景观;三是德育育人与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打造师生的共同课堂;四是结合本地民族根特色建设,拓展英语社团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之路;五是教跟着学走,培育双语教学团队和海外升学服务团队的壮大化,让课程基地的实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建设“角落”“平台”。建设新海园“英语角”固定景观点、创设“海外升学服务网络平台”。“英语角”活动将定期开展,内容将涉及中西文化对比、文明礼仪、时事话题。国际部着力于海外升学指导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面,实现线上线下双轨道,校内校外一线通。
实现校内景观英语标识全覆盖
凌云楼:廊道英语文化建设,主要节选介绍海外大家的名言警句:比如,莎士比亚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及其文化背景的梳理介绍,考虑到起始年级的认知水平,主要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出现。凌云楼下各楼梯口的标语,如‘Lower your voice, raise your smile’等具有引导性、教育性标语的设计。平台展板处,设计出高中英语学习的指导性展板,让学生从入学起第一天就明白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应该做哪些事情。
修远楼:廊道文化实现英语标语的大面积覆盖,各楼梯口标语的意境提升。同时,教室内板块文化的积极拓展。另外,在高二年级的传统活动——英语短剧展演上深挖拓展,设定西方文化的传统剧目和民族传统文化剧目,可以试行《音乐之声》、《哈姆雷特》、《西游记》等剧目的展演,并在高二平台增设英语剧目介绍。
登高楼:舒缓、人文是主题,意志品质教育是目标。可在平台开设英语励志栏目。于天井处增设英文时事栏目,架通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的桥梁,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不是埋头读书的机器。实现英语教育的生态化拓展。
创立英语文化社团的多样性“模拟联合国”的升级打造一定要体现出英文特色,辩论赛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时时凸显。除此之外,转化社团开设模式,实现校内外社团主持人招投标项目,自设社团、主持社团、社团活动安排总结、评比完全实现个人意愿,从而提升英语文化的同时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力锻炼。
探讨英语合作提升的多维角度。港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研究中心、校园微电影创作中心、个性化写作研究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设立工作室。地域文化研究院内设连云港文化研究工作室、徐福研究工作室、《西游记》与花果山研究工作室。校园微电影创作研究院分为课本剧视频制作工作室、校园微电影创作工作室。
设立具有写作创意的六个园区。校园名花佳木品种繁多,把这些具有绿化和观赏价值名花佳木相对集中栽植,形成不同花卉区域,有“梅花园区”“桂花园区”“樱花园区”“桃花园区”“木槿花园区”“玉兰花园区”;再留出观察欣赏的空间,将所有的名称都配上相应的英语名称,使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同时让所有欣赏的人都能感受到我校英语的氛围。
设立百部名著班级图书柜。每个班级设立班级图书柜,配置百部古今中外英语名著或经典著作,供学生自由阅读。
设立百部经典英文原版电影放映室。在校内创建一个专门的英语教室、活动室、放映室,供学生享受英语的天地。
2.进行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
课程基地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为一个核心四大板块。一个核心就是“生态英语”,四大板块分别为“生态课堂”、“语言技能”、“民族根文化修养”和“世界公民素质”,在每一板块进行细化推进。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核心内容模型
Welcome
to the unit环节生态课堂:以说为主的单元引入课,通过积极参与和团体合作让学生感受跨文化交际的魅力,体现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Reading环节生态课堂:从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用语境催化学生对目标语言和母语的有效融合。课堂导入选择简洁明快、富有震撼效果的问题或情景导入激活学生思维。进而以自学释疑为主,将文本段落层次化、文字信息条理化,自主归纳提炼。教师精讲点拨,升华情感。最后,交流展示,矫正反馈,将探究性学习和英语语言训练拓展到课堂外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
Word power环节生态课堂:在课前将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材中的相关话题,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词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与话题相关的信息、背景知识。上课时,让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将搜集到的信息再进行加工、整理,采用小组展示的形式,将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跨文化的意识。
Grammar环节生态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遵循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原则,并采取合理的语法教学方法, 即: 在语篇中教学语法、在情景中教学语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学语法、在对比和归纳中教学语法。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情景导入(教师引入话题);
步骤二:设置情境体现不同的用法(教师设置任务由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
步骤三:学生自主归纳与对比(小组合作);
步骤四:学生自设情境,以语篇的方式体现该语法的不同用法(小组合作);
步骤五:以书面形式完成步骤四作为课外延伸(独立完成)。
Task环节生态课堂:要在每个环节中给出学生明确的任务,对其中的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与引入。教学必须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合作与富有鼓励性的环境,在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始终经历一个从学到练、再到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Project环节生态课堂: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project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A部分的阅读材料(sample),重点放在分析范例的结构和行文要点,然后进行planning,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小组,第二阶段,利用课外时间,学生们具体分工查找了大量的国内外网站,收集与本组目标有关的图片信息,分类筛选,经过多次协商修改制作定稿。第三阶段是课堂上的展示和评比。由组长轮流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和指导。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学生们劲头十足,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了更多的单词,了解了有关的最新术语表达,发展了情感态度,“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与表达”。project 教学正是充分体现生态课堂的理念,提供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发展综合素质。
读写作文之How to write a summary
本课型旨在将支架式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去。该课型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将读和写有机结合。本课的导入可结合一些热门时事,使学生在好奇和趣味中明确summary 的定义和写好summary的重要性。接着,老师提供的支架式指导尤为关键:根据不同的读写阅读材料,指导学生找出有助于概括的主要因素,在这过程中可提供表格,横线填空等形式供学生讨论思考才能得到答案。之后,教师可以逐渐撤掉支架,完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分析一篇材料,并写出summary.
词汇教学环节生态课堂:通过创设语境引出文章中重点单词、词组和句型,并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围绕这些语言知识点对学生加以训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从阅读历史性文章中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最终达到对重点语言知识灵活熟练加以运用的目的。
3.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行健大讲堂,主要是用来搞学术报告和讲座,近请淮海工学院、连云港师专和外地高校英语教学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英语组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方向,认真准备讲稿,轮流开讲。远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师大等高校教授、专家以及新东方学校的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
建设好新海园“英语角”固定景观点、创设“海外升学服务网络平台”。“英语角”活动涉及中西文化对比、文明礼仪、时事话题,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部着力于海外升学指导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面,实现线上线下双轨道,校内校外一线通。
把奥斯卡获奖影片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浸润外语氛围中。在沟通课堂内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主动阅读英美名著,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
4.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英语课程资源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从五个方面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1)、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生活;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要求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我校作为市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英语的途径。我们向学生们推荐了www.21stcentury.com.cn, http://www.chinadaily.com.cn/,http://www.bbc.co.uk/,http://www.wwenglish.com/en/voa/旺旺英语等知名英语学习网站。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的重要资源
3)、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报刊杂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现在国内合适于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很多,如:《上海中学生英文报》、《二十一世纪英文报》、《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学英语》、《英语画刊》等。内容覆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语言地道真实、内容新颖、趣味性和时效性强、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现实生活、适宜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阅读等特点。对教材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除了通用教材之外,编一些符合当前学生发展水平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带来更大的提高。“英语诗歌欣赏”、英语歌曲欣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英语电影欣赏”、“英语口语”、“阅读能力训练”等校本教材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从各种媒体上收集经典的广告英语;把日常电器说明书、药品的服用英文说明书等分类整理;让一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收集比赛用语。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教材中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5)、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
教师不仅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它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它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及课程改革也迫切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充分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积极调研进修的同时,开展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深入探讨,开发研究课题,课件共享,从而使本校的英语教学水平排在全市的前列,经常有兄弟学校来本校观摩、调研。
5.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在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实施过程中,拓展知识视野,以丰富知识学养;引导自能读书,以养成读书习惯;加强过程体验,以加深英语印象;经常观察思考,以提高语用能力;学会探究发现,以丰富精神内涵;关注体式语感,以寻找表达形式;践行写作本位,以完善言语生命;充满人文情怀,以俊美诗意人生。
实践创新的五条有效路径:
一是养成阅读英语名著习惯;二是制作校园微电影;三是参与英语社团活动;四是举行英语短剧展演;五组织海外游学活动。
6.构建教师团队发展的专业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对英语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英语教师重新建立自己的英语教育哲学,更新自己的英语教育理念,在课程基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全力培养课程主体。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为英语教师搭建了六个专业发展的平台。
平台一:搭建课程开发平台。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和课程补充,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概括提炼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平台二:搭建合作实施平台。课程实施中需要合作,主持教师需要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社会合作,通过合作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平台三:搭建研究反思的平台。课程实施中,一定会有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需要探索和研究,需要反思和总结,不断地研究反思,能够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平台四:搭建校本研修的平台。课程实施需要全体英语教师的智慧,需要凝聚全体英语教师的力量,每个英语教师都需要参与其中,把取得的经验和智慧与同伴分享,这样校本教研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磁场,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平台五:搭建成长论坛的平台。在“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网站上建立英语教师“成长论坛”网页,通过专家引领、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我塑造和自我评价,在“成长论坛”上呈现经验和智慧。
平台六:搭建发表出版的平台。在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实施过程中,为教师发表论文和出版编著、专著提供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
五、项目保障
对课程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力量;明确建设目标,理清行动路线,制定实施方案;虽为一组之名,但实为学校教学改革和特色发展的突破口,需举全校之力,英语组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部门形成合力;统一规划,多渠道融资,项目分年度实施,分阶段推进,以保障课程基地建设如期完成。
1. 组织保障
(1)基地创建领导小组
组 长:韩金山
副组长:程志坚、马爱元、张勇、陈继敏、蒋捍
(2)基地建设总顾问
孟庆忠:市教研室教研员、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基地建设顾问:“孟庆忠港城名师工作室”成员
(3)课程基地主持人
张海升(市港城名师、市学科带头人)
(4)项目分工
课程基地方案:张海升
组织实施推进:王根穆
文化景点标识:周 峰
教学模式构建:仲伟玲
教学模式构建:杜鸣红
教学模式构建:任红英
行为英语课程:蒲姝娅
英语审美课程:胡海燕
英美文化课程:丁纪娜
英语竞赛辅导:薄康兰
基地宣传报导:金 婧、谢佳丽
网站板块管理:程 鑫、吴媛媛
文学创作指导:尹晨曦、陈姗姗
基地建设总结:滕友启、张海升
2.制度保障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立规章,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定人定岗定责,定期考核,绩效挂钩。
3.队伍保障
课程基地实施队伍有高校学者教授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导向;有体现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英语组广大教师。
4.经费保障
学校将自筹资金50万。项目分期投入,资金逐步到位,分年度实施,分阶段推进,并且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严格掌握项目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以保证课程基地如期建成。
六、社会支持
1.企事业资源支持
我校和“七一六”研究所、花果山景区、港口集团、连云港文联等都建立了长期的密切的联系,这些单位为学生采访调研、微电影制作等提供条件。
2.社区和家长支持
我校主动和周边社区联系,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条件,在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和英语学习等活动;创新了“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成立了“学生家长委员会”,通过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读书资源、观光资源和教育资源等。
3. 英语刊物和新闻媒体支持
我校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生英语读写》《英语世界》《21世纪学生英文报》等数家英语报刊建立了密切联系,为英语教师发表论文提供平台,为学生阅读提供资源;与江苏教育出版社、上海外研出版社建立联系,为英语教师出版编著专著提供方便;报道教学改革和课程基地建设情况,为学生发表作文提供平台。
4.国内外高校智力资源支持
我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是新东方友好合作单位,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福瑞斯特高中、澳大利亚悉尼欧宪斯学院、荷兰葛洛伊翁贝克基督教中学等国外知名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在智力资源方面可以共享,获得这些高校的智力支持并进行学术交流。
七、项目创意
1.强化了英语教师课程执行要素。在课程执行意识方面,促进了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课程的创生能力方面,促进了英语教师通过内化创造性的实施课程;在课程的重建能力方面,大部分英语教师能够通过改造重组内容,重建适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能够赋予课程以鲜活的生命力。
2.模型建构指向学生的英语运用核心能力。以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为核心,从六个维度构建了课程板块,包括语言运用、文化认知、环境体验、文学感受、热情参与、审美熏陶,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构建学生儒雅的文化人格,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3.英语学习环境与英语课程资源一体化。师生在唐诗轩、宋词苑里,“日新亭”、“文轩亭”、语言室、放映室、求知广场等多种场所可以利用“英文歌曲欣赏”、“美剧欣赏”、 “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话剧表演”、“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中西方节日”、“西方礼仪”等校本课程,在学生中激发浓厚的英语学习与应用氛围。还可利用“英语角”活动和外籍教师英语地道的优势,吸引英语口语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高效惬意的锻炼与展示的平台;可以举办英语短剧展演比赛,让学生们在实践英语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演艺才能。环境、资源、课程、生成与人的发展紧紧融为一体。
4. 坚持责权分明,效能为先。所谓“分权”就是赋予每个英语教师以自选专项的自主权,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研究方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且能做好的科目;所谓“赋责”就是教学责任定位,课程中的科目实施和教学由承担教师完全负责,包括资料搜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使用和教学评价的制定;所谓“增能”就是通过实施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力。
八、效能分析
1.深化英语课程改革
通过扩展英语课程内容进行深化,通过丰富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深化,通过强化英语实践进行深化,通过优化英语学习环境进行深化,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进行深化。
2.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通过六个内容模型建构的实施,促进学生热爱英语阅读,热爱吟诵,热爱交流,热爱评论,热爱写作,热爱舞文弄墨,热爱传统文化,热爱表达审美情趣,能够正确地运用英语言文字的能力,让青春生命充满活力,让更多的新海人心怀祖国、走向世界。
3.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专业发展。在英语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英语教师通过学习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实施方案,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承担《实施方案》中的一两项任务,确定选题,制定自己的课程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施策略,加强课程管理,整理评价方法,彰显自己的课程实践效能,从而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形成学校英语文化特色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共建共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践行了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积累了制度文化,优化了环境文化,促进了行为文化,张扬了学校“民族根”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成为新海园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提升了学校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的情境。
5.引领区域英语教学发展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将通过媒体宣传、学术会议介绍、沙龙讨论等形式,扩大影响,引领区域发展。
九、时序进度
1.起步阶段(2015年4月——7月)
(1)设计方案,制定规划。
(2)健全组织,外聘专家。
(3)初步论证,修改完善。
(4)设计人文景观,落实课程场馆。
(5)检查各班配书管理情况,配齐各班图书。
2.推进阶段(2015年8月—2016年1月)
(1)制定课程计划,分工负责实施,按课程计划开课。
(2)改造创建英语教室。
(3)建设“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网站。
(4)建立一个图书专藏室。
(5)建设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研究中心。
(6)各研究中心创建课程制度,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7)召开阶段总结会,检查落实情况。
3.提升阶段(2016年2月—2017年1月)
(1)组织专家进行阶段论证,分类总结经验。
(2)展示课程基地阶段性成果。
(3)组织媒介宣传。
(4)修改完善《实施方案》,按照新方案实施。
十、项目预算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名称
|
资金来源 单位(元) |
|||
学校自筹 |
市财政投入 |
省财政补助 |
小计 |
|
合计 |
500000 |
|
|
|
一、设备购置 |
|
|
|
|
英语影像资料 |
100000 |
|
|
|
英语语音设备 |
100000 |
|
|
|
社团筹建、校园景观建设 |
20000 |
|
|
|
二、图书采购 |
|
|
|
|
报刊、教研资料 |
10000 |
|
|
|
班级配书 |
100000 |
|
||
二、教学资源开发 |
|
|
|
|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程基地网站的建设 |
10000 |
|
||
跨文化意识的生态英语课题研究 |
10000 |
|
||
三、环境资源建设 |
|
|
|
|
英语文化景点标识 |
30000 |
|
||
校园文化升级投入 海外升学指导中心升级 服务团队培育 |
100000 |
|
|
|
四、其他费用 |
|
|||
聘请专家各项费用 |
20000 |
|
|
|
出版课程基地成果编著和专著 |
|
|
|
|
合计 |
500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