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排坛风云人物
[ 录入者: | 时间:2017-03-17 |来源: | 浏览:次 ]
大松博文(1921.2—1978.11),日本人,东方排球界的传奇人物。
1960年,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首次参加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夺得亚军。为了实现获得世界冠军的目标,他以所谓的“意志排球”作为训练理念,运用大强度、大密度特殊训练法,使日本女排从默默无闻跃为60年代国际排坛的强队,1962年他率领日本女子排球队获世界排球锦标赛冠军。1964年日本队再获奥运会女排金牌,并连胜157场,创下了排坛史上的奇迹。他使日本女排在世界排坛上获得了“东洋魔女”之称。他本人则因训练要求严格、成绩卓著而以“魔鬼大松”闻名。当世人盛赞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是体育界的奇迹时,大松博文则发出感叹道:“既然要当世界之最,就必须进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训练。指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战胜自我。”
1965年4月,大松博文应周恩来邀请来华访问一个月,协助训练中国女排。他的训练包含了“三从一大”的精神,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令中国女排得到较有系统的训练和明确的发展方针,奠定了中国排球日后成长和腾飞的基石。
1978年因心脏病去世,他墓碑的碑文只有六个字:“有志者事竟成”。2001年9月23日,国际排联宣布,大松博文被评为“20世纪最佳教练”,他所提出的排球理念,至今仍被排球人津津乐道。
尼古拉·卡尔波利(Nikolay Vasiliyevich Karpol, 1938.5— ),白俄罗斯人。曾先后在1979年到1982年和1988年到1993年担任前苏联女排的主教练,并于1993年到2004年一直出任俄罗斯女排的主教练。他在国际排坛功勋卓著,在1989年和1991年被国际排联评为年度最佳教练,1980年被评为前苏联的功勋排球教练。
卡尔波利曾率队获得1978年至1982年和1986年至1991年前苏联全国联赛冠军;先后于1986年、1987年和1989年在苏联冠军杯中折桂;在1992年至1998年连续夺得俄罗斯全国排球联赛的冠军;一举夺得1981年到1983年、1987年、1989年、1990年、1994年、1995年欧洲冠军杯冠军和1986年欧洲国家杯冠军。
他先后率领前苏联女排(后俄罗斯女排)在1980年和1988年奥运会上勇获冠军,并在1992年和2000年奥运会屈居亚军;还在1990年女排世锦赛上获得冠军,此外,他还率队在1979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和2001年多次在女排欧锦赛中夺魁。
卡尔波利是一位神奇的教练,在他37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培养了许多世界上著名的球星,并且一直将前苏联(包括俄罗斯)女排名列在世界排坛劲旅的前列。咆哮是卡尔波利的招牌,他说:“我是想通过大声的呐喊,刺激疲劳的队员,提醒他们在场上的注意力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希望他们能够激发斗志,战斗到比赛的最后一刻。”他咆哮出的铁军,传统的高举高打法恰似女子排坛那惊艳的粗犷。更重要的是,他像一只永远在咆哮的狮子,一个斗士,孤傲的执掌着俄罗斯这面旗帜。
弗·海曼,(Flora Jean Hyman,1954.7—1986.1),美国女子排球运动员,身高1.96米,身体素质好,弹跳力强,扣球凶狠有力,击球点高,防守和拦网都十分出色,作风顽强。与中国名将郎平、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子排坛著名的“三大主攻手”,有“世界第一重炮手”的美誉。
海曼初中时和排球结缘,她把自己的希望、前途都寄托在排球事业上。几年后,海曼便成为全美最优秀的女排选手。1974年,美国排协决定成立国家队,海曼入选,在教练塞林格的指点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其技术渐渐成熟,逐渐成为美国女排的顶梁柱,美国女排取胜的法宝。她由于有良好的身材和弹跳能力,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炮手”,美国女排因此实力大增,取得了1980年奥运会女排的决赛资格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亚军。
1984年奥运会后,海曼去日本大荣队打球。1986年1月24日,海曼在球场上突然倒下,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心脏停止跳动。经诊断,海曼有可能死于马凡氏综合症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海曼是一名难得的排球选手,她对美国排坛乃至世界排坛都作出了贡献。
欧亨尼奥·豪尔赫·拉斐塔(Eugenio Jorge Rafaeta,1933.3—2014.6),古巴人,被尊奉为古巴排球运动的“最高领导人”、古巴女排“教父”,被国际排联评选为“20世纪最佳教练”。
1963年开始执教生涯。1968年,欧亨尼奥受古巴排球协会的委托,正式接手正在蹒跚学步的古巴女排。他充分利用古巴女排队员弹跳惊人、滞空能力强和爆发力突出的先天优势,借鉴欧洲高举高打和亚洲快速多变的战术,逐步演练出适合古巴女排的“四二”配备。经过十年时间的打磨,在1978年的圣彼得堡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古巴女排首次折桂。
这位传奇教练,执掌古巴帅印长达三十余年,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古巴女排刮起了加勒比旋风,开创了“黑色橡胶”时代, 打造了一支近乎“无敌”的古巴队,独霸世界女子排坛十年。欧亨尼奥率古巴女排曾勇夺四届世界杯冠军、三届奥运冠军,以及三届世锦赛冠军。上世纪90年代郎平首次执教中国女排时,在1996年奥运会和1998年世锦赛两次闯进决赛,结果都输给古巴女排,屈居亚军。
米雷利亚·路易斯(Mirrella Luis,1967.8— ),古巴人,被誉为“加勒比黑珍珠”。现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和泛美运动组织的奥林匹克关怀委员会成员、古巴排协外联官。
路易斯被认为是古巴女排进攻能力最强的运动员,尽管身高只有1.74m,但她原地起跳就能达到1米,助跑摸高更是突破到3.37米,在比赛中常扣出直上直下的“钉地板球”,令对手的拦网形同虚设。她扣出的球不仅势大力沉,而且距离极短,经常落在对方3米线以内,令对手望球兴叹。
1983年,未满16岁的路易斯加入古巴女排,并夺得当年的泛美运动会冠军。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路易斯不仅在球技上日趋成熟,心理素质也越来越稳定,世界女排进入“路易斯时代”。1992年,路易斯作为主力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古巴队所向披靡,首次夺得奥运会冠军。在近20年的排球生涯中,路易斯几乎尝遍所有比赛的冠军滋味,其中包括奥运“三连冠”、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女排大奖赛、泛美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比赛,并屡次被评为“最佳运动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古巴女排将术后痊愈不久的路易斯召入队中。路易斯不负重望,带领古巴队在决赛中战胜俄罗斯队,如愿以偿地实现“三连冠”的梦想。
2001年,33岁的路易斯正式宣布退役。
吉尔伯托·格多伊(Eugenio Jorge Rafaeta, 1976.12— ),巴西人,昵称吉帕。身高1.92米,巴西男排队长,身着7号球衣,巴西男排灵魂人物,率领巴西男排夺得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三届世锦赛冠军。
1991年,15岁的吉尔伯托加盟家乡的一家排球俱乐部,开始了排球生涯。1993年,参加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1997年入选国家队,最初只是一名自由人,但随着比赛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渐成为主攻手,拥有最全面的技术。他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但凭借精湛的技术,通过丰富多变的进攻和迅捷的速度屡屡撕破对手的拦网布局,成为当今男排世界第一人,被誉为网球界的费德勒,篮球界的科比。
吉帕先后赢得雅典奥运会金牌,北京奥运会银牌,8次获得世界男排联赛冠军,3次获得世界男排锦标赛冠军,2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世界锦标赛和2007年世界杯上,都被评为最有价值球员。
谈起为什么会打排球,吉帕说:“首先,因为我喜欢排球。其次,排球运动在巴西是仅次于足球的第二运动。同时,我还可以帮助巴西的孩子,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第三,它是捍卫国家荣誉的一种方式。”
卡尔奇·基拉利(Karch Kiraly ,1960.11— ),美国人,现任美国女排主教练,沙滩排球、室内排球奥运冠军,是唯一获得三块奥运金牌的排球选手。45岁的时候,他还能在大赛赛场上跟年轻选手竞争,并获得冠军。
从1979年到1982年,基拉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大学排球队打球,在这四年的美国大学排球联赛中,以基拉利为核心的球队赢得129比赛,只输过5场,3次为学校夺得NCAA冠军。1981年和1982年,基拉利连续获得“最杰出球员”称号。基拉利可谓文武双全,他在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他以“优等”的成绩毕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国家队里,基拉利既当二传手又当主攻手,因为扣杀的凶狠,他被称为“排球场上的霹雳弹”。以他为核心的球队赢得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排球金牌;1988年韩国首尔奥运会排球金牌;1985年和1986年的排球世界杯冠军;1987年泛美运动会冠军;1986年和1988年国际排联将“世界最佳运动员”;1991世界俱乐部排球联赛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沙滩排球金牌;2001年进入世界排球名人堂;2002年-2005年6个美国职业沙滩排球巡回赛的冠军;2009年进入全美名人堂。
维亚切斯拉夫·扎伊采夫(Vyacheslav Zaytsev, 1952.11— ),前苏联男排主力,是七、八十年代世界最著名的男排二传手。
扎伊采夫技术全面,具有出色的拦网技术和较强的进攻能力,他的二传技术更是娴熟、完美。他手腕灵活,手指控球能力强,能轻松自如地传出各种方向、弧度和速度的球,巧妙地组织全队多种变化的强攻和快攻,并能对对方的拦网队员起迷惑作用,其平拉开球的传出速度达0.9—1.0秒。他的勾手扣球、二次球偷袭等个人进攻技术战术运用自如,使对手防不胜防。因为他攻守全面,会传、会拉、回扣,被誉为八十年队“全攻全守”型球队二传的楷模。
扎伊采夫自1974年担任苏联男排主力二传以来,苏联队取得了1974年墨西哥第8届世界男排锦标赛和1976年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的亚军。从1977—1982年间,在第3届世界杯男排赛、第9届世界男排锦标赛、莫斯科第22届奥运会、第4届世界杯男排赛和第10届世界男排锦标赛中创造了世界男排史上“五连冠”的奇迹。他个人获得第3届世界杯男排赛的优秀选手奖、第4届世界杯男排赛的最佳运动员奖和优秀选手奖。
阿塔莫诺娃(Evguenia Artamonova, 1975.7— ),俄罗斯女排的超级进攻手,被球迷誉为“排坛女神”。她驰骋排坛20年,是世界排坛最著名的球星之一,是俄罗斯排坛标志性的人物,开启了俄罗斯女排一个时代。
作为俄罗斯国手,她曾六次代表俄罗斯参加奥运会。尽管阿塔莫诺娃职业生涯没有一枚世界三大赛的金牌入账,但她的经历绝对是一段传奇。六次参加奥运会,这本身创造了一个世界排坛纪录,阿塔莫诺娃曾经代表独联体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银牌,此后代表俄罗斯参加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收获两枚银牌。阿塔莫诺娃还连续三届参加了1994年世锦赛、1998年世锦赛和2002年世锦赛,收获三枚铜牌;她还曾随前苏联队获得1991年世界杯铜牌,此后又率领俄罗斯队获得1999年世界杯银牌。她先后荣获世界女排大奖赛最佳扣球手和最佳得分运动员、世界大冠军杯最有价值球员和最佳得分手、欧洲女排锦标赛的最有价值球员奖项、世界女排大奖赛的最有价值球员等。
没有阿塔莫诺娃,就没有俄罗斯在90年代的辉煌,阿塔莫诺娃不仅仅是俄罗斯女排的精神领袖,同时她线路刁钻的扣球手法和一传稳定、防守卡位精准、小球串联娴熟的精湛球技,都是俄罗斯女排所必须的。
2013年1月退役。
蕾格拉·托雷斯(Regla Torres,1975.2— ),古巴人,身高1.91米,被誉为“天才的排球运动员”。
在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纳夏季奥运会上,只有17岁半的托雷斯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排球运动员。托雷斯作为古巴队的主攻参加了全部奥运会比赛,她们在决赛中击败前苏联队,夺得奥运女子排球金牌。随后两年,托雷斯进步神速,1994年,古巴夺得世界排球锦标赛冠军,托雷斯被评为最有价值球员。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上,古巴队开局慢热,表现得并不好,她们先后输给巴西和俄罗斯队,但随后她们以全胜的战绩成功卫冕。1998年,托雷斯再次带领古巴队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她自己再度当选最佳球员。2000年,托雷斯当选国际排联20世纪最佳女子排球运动员。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托雷斯带领古巴队夺冠,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支实现“三连冠”的排球队。
亚历山大·萨宾(Alexander Sabin,1957.7— ),前苏联男子排球运动员,身高2.00米。他10岁时进少年业余体校开始参加系统的排球训练,15岁时他入选前苏联国家青年男子排球队。他训练刻苦,基本功扎实,本身的高度加上出色的弹跳,他的助跑摸高达到3米62,使他的超手强攻和高压拦网具有很大威力。
1976年,萨宾入选前苏联国家男子排球队,并与队友连续夺得世界大赛的冠军,实现男排大赛的“五连冠”,萨宾居功至伟,而他本人也在1977年和1981年举行的第3届和第4届世界杯赛上,分别获得了最佳扣球奖和最佳拦网奖,并两次获得优秀选手奖。此外,萨宾还代表前苏联队获得了1975年(南斯拉夫第9届)、1977年(芬兰第10届)、1979年(法国第11届)、1981年(保加利亚第12届)、1983年(民主德国第13届)、1985年(荷兰第14届)欧洲男子排球锦标赛的六次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