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港城名师工作室”——高中英语工作室实施方案
[ 录入者:管理员 | 时间:2016-12-21 |来源: | 浏览:次 ]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连云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纲要》,落实《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建设中关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高中英语工作室”为阵地,通过“引领自主学习、组织合作探究”等,形成以“高中英语工作室成员”为骨干的高素质名师工作团队,进而促进全市高中英语学科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全市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
二、工作室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把高中英语工作室建设成为英语教师教师发展和研究的平台,英语教师交流思想、反思问题、合作研究和创生智慧的中心。通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论坛活动、课例研讨、课题研究、培训者培训等活动,使本工作室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术团队,努力探讨教师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形成优秀英语教师学习、合作、研究、生成的新机制,使其成为优秀英语教师的培养基地,从而促进港城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1.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深入学习有关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不断学习、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2.培养骨干团队。“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以我市现有的“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和“333工程”第一层次成员为主持人和导师,以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各层次培养对象为主要成员,形成共同探究学科教学规律、学校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骨干团队,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促进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提高。力争孵育出一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和省学科带头人等后备人才,培养市级名师梯队。
3.开展课题研究。“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要紧紧围绕以我市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工作,依托工作室成员的集体智慧,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专业成长、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科学段教学衔接等重要基础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一个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省级以上规划、教研立项课题或重点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或专著。
4.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和“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等课题研究活动,促进全市高中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
5.开发、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 在工作周期内整合、进一步充实高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完善连云港高中英语教学网和高中英语公共邮箱的功能,新建高中英语学科基地综合网站,使之成为高中英语工作室和高中英语学科基地建设的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应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面向全市推广,面向省内外开放,形成规模效益和社会效应。工作周期内,名师工作室成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农村送教,或与偏远农村学校结对帮教。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和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活动,让连云港高中英语教科研成果在市内有实效,省内有影响,国内有声音。
总之,通过三年为周期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发现教育教学的问题,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等,争取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教学岗位上出经验,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在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工作室成员在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公认的知名教师。
三、工作室成员培养的主要措施
本工作室拟以获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多元化培训研究”成果为一引擎,以“多元化培训”为途径,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 进行自主学习和专业研修的引领。引领进入“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室成员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和提供各种合作交流机会,组织成员参加教学研讨及教学实践活动。工作室成员之间互相听课,观摩分析课堂实录,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 组织合作互助研究活动。拟将工作室成员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分别解决课程改革和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成员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研究专题,组织合作研究,制定研究小组的研修计划,使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能在工作周期内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提升教科研能力。
(4) 完善网洛互动和研讨机制。拟充分利用连云港高中英语教学网、高中英语学科基地综合网站、高中英语公共邮箱和高中英语工作室QQ群等网络媒介。定期举行网上交流、互动活动,以论文、教师反思、教学叙事等方式记录教学教改的点滴成功之处。
(5) 总结、提炼和宣传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成果。以会议研、交流,论文评奖、发表,案例和课件创新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出版阶段性成果专著等形式形成相关成果,让港城高中英语教师骨干团队在市内有辐射作用,在省内有影响力,在全国有声音。
(6)引领、鞭策和推动骨干教师的“进位”发展。拟根据26名成员的现实情况将他们分为“省特级教师(含正高)、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和市教学骨干”四个梯次,指导每个梯次的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进位”目标,力争在三年的工作周期内实现每位教师的“进位”发展。
四、工作室具体活动形式
1. 理论学习,提升理念
引领全体成员阅读新课程理论及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的专著和期刊,不定期推荐或互荐优秀学习材料,成员定期上传阅读笔记在网上交流研讨,以实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 学术研讨,开阔视野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举办教育教学讲座,开阔成员视野,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帮助成员开阔思维的视野,提升教学立意,加强教法创新。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促学”的“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成长。
3. 教学实践,形成特色
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外出学习等多种手段,落实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思想和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特色。
4. 课题研究,优化路径
围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中英语课程基地建设、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组建合作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
5.论文写作,凝练成果
加强经验总结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与训练,通过课题方案编制、课题成果展现、案例分析、教案点评、论文发表、论著编撰等多种方式,整理、总结、完善和凝练教育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五、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要求
1. 每位成员制定自己在三年培养期内的专业发展规划。工作室根据成员的成长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和方式,使工作室成员在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上得以较快成长。
2. 建立学员档案。建立和完善工作室成员个人专业化发展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成员在工作室中学习、成长的内容,包括学习安排、学习结果、阶段性成长变化、导师指导情况等。
3. 网站交流。完善网站,不断充实和更新网页的内容,使工作室网站既成为本工作室内部交流研究的平台,又成为对外沟通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4. 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要主持或参与一个省、市级教学研究课题或规划课题的研究,每位成员要有与高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课题或子课题,经历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
5. 每位成员以自主阅读专著、英语学科教学期刊为日常研修的重要方式,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工作室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6. 每位成员每学期在县区或市开设公开课不少于1次,三年培养期内不少于3次。并积极参与或培养带动其他英语教师参与市级以上教学竞赛。
7. 每位成员积极协助市教育局开展好“青蓝课程”、“网络培训”、“名师送培”等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
8. 每位成员要坚持登录高中英语工作室网站、公共邮箱和QQ群等,互动交流有关信息,上传优秀课件、学案、教案、巩固案、教学视频、原创题、测试卷等教学资源。
9.每位成员每年至少有1篇以上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每位成员在培养周期内至少有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六、保障条件和成员分工
1.制度保障
(1)实行“导师制”
本工作室建立导师制。工作室主持人任导师。同时聘请工作室中第一、第二梯队的成员为助理导师,分别与第三、第四和第五梯队的成员结成帮扶对子。导师和助理导师可为工作室成员进行分组分工。为每个工作室成员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针对每个成员的特长,对成员实施针对性指导和专题指导。每位成员要按照“建构式生态课堂”和有关课题研究要求设计专题,有计划地请导师前来听课、开设讲座,成员通过聆听讲座、交流心得、撰写文章(教学论文、案例评析、教学叙事、建议反思等学术文章)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2)实行“学习交流制”
本工作室将定期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教学观摩、专题报告、网上互动等交流研讨活动,活动中成员之间要充分交流,以促进成员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的把握。
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各种教学沙龙、教师发展论坛、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成员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
(3)实行“成员互助制”
工作室搭建互助平台,以主持人或助理导师(小组长)为主要管理者,互相结对管理,积极交流自己在理论和教育教学法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相互要虚心接受指导、检查、评估,及时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成员每学年向工作室集体汇报学习(包括开课、论文答辩、评课、课题汇报、讲座等)不少于2次,上研究课不少于1次。
(4)实行“合作研究制”
每位成员要围绕各自感兴趣的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平时工作中深入扎实的进行学习、实践与反思。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既要重视理论研究,更要重视应用研究,在应用前人理论成果时,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要注意提升认识,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传播新的教育理念。
(5)实行“阶段考核制”
分阶段定期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考核。主持人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施“654321工程”:
●三年打造“6个—”工程:签署一份协议;制定一个目标;从事一项课题研究;录制一节在市级以上优质课光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篇,上升至少一个梯次。
●每年达成“5个一”目标:在市级刊物发表论文一篇;执教县区级公开课一节;在县区级以上活动中作讲座一次;为县区级以上命制试卷一份;参加一次外出学习。
●每学期从事“4个一”研修:读一打好书,评一节好课,写一篇好文章(改三次),做一次全面反思总结。
●每月观察身边“3个一”:我最佩服的一个教育人(身边的人),我最感兴趣的一件教育事或一节课;我最不能释怀的一个学生。
●每周反思教学“2个一”,即“一得一失”,发扬、力争放大亮点,克服、弥补不足,做到在反思中前行。
●每天只做“1道数学题-加法”,牢记滴水穿石的道理,每天记录我已经向目标行进了多少?以便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并及时充电加油。
2.组织保障
(1)聘请工作室顾问
为开阔认知视野,本工作室拟特聘省内知名专家担任工作室顾问,顾问名单如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书记,英语教研员,教授级高级教师:何 锋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
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伊娜
(2)聘任助理导师
为提高指导力度,根据工作室成员现实情况,将他们分为:省特级教师(含正高)、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骨干等五个梯次,其中第一、二梯队的成员兼任三、四、五梯队成员的导师助理。助理导师名单如下:
杨贤栋(正高),陈咏梅(省特级教师),王丽爱(省特级教师)
赵继光(市名师),张海升(市名师),钱萌(市名师)
(3)工作室成员分工
为便于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将工作室成员分层、分梯队均匀编组分工,具体情况如下:
主持人:孟庆忠
秘书长:王丽爱
秘书组:赵继光 刘玉欣 董淑娟
网管组:胥通祝 赵斯明 张慧娟
港城名师工作室——孟庆忠高中英语工作室成员分组情况
附:高中英语工作室主要工作计划(另页)
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2015年6月12日
附: 高中英语工作室主要工作计划
2015年
上半年:
1.制定高中英语工作室实施方案和三年主要工作计划。
2. 召开高中英语工作室启动会议,签署有关协议,并进行分组与分工
3.策划2—3次围绕教师基本功锤炼和专业发展的主题研讨活动。
4.指导申报省级立项课题1-2个,并组织基于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
5.开展关于“生态效益”主题学习的教学研讨或沙龙活动1—2次。
6.启动完善工作室网络工作平台和学习平台,组织网上交流和读书活动。
下半年:
1.组织高中英语青年教师研训营活动,围绕省基本功大赛专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方方面面进行系列培训和教学设计理念大赛等展示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探索与反思、训练与比赛有效对接。
2.指导与管理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及阶段成果的总结。
3.开展教学研讨沙龙活动,结合自主研修内容和中期检查的结果,总结调整主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方向。
4. 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5. 举办“高中英语学科组长论坛(十一)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7.组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在会上承办“专题工作坊”或学术讲座,并上展示课以节。
8.组织2015年度工作室总结和成员成果展示报告会。
2016年
上半年:
1.总结工作室年度成果,细化本年度工作计划。
2.开设“名师讲坛”和“生态课堂”专题研讨活动2-3次。
3.组织1—2次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调查和实验,验证假说,提出基于丰富证据的较为成熟的研究观点。
4.课题成员利用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提高教学改革的效益。
5.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7.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学术沙龙研讨活动,总结经验,提炼思想。
下半年:
1.通过观摩、展示、点评、交流、点评等形式,举办2-3次研讨活动,总结“生态课堂”教学经验,提炼和打造成熟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型。
2.结合省、市课程基地中期检查,举办2-3次活动,讨论如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的高中英语教育诉求,利用中外经典名著和美文,自主开发适合高中学生外语素养发展的校本教材和课外阅读学材。
3.总结、提炼主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的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做好汇编和推荐发表等工作。
4.组织高中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系列活动,与省优质课评比无缝对接。
5.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7. 举办“高中英语学科组长论坛(十二)活动一次。
5.组织工作室2016年度总结和个人成果展示报告会。
2017年
上半年
1.开展“生态课堂”主题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教学材开发等的研究的沙龙研讨活动2-3次。
2.指导提炼基于课程和学术的视野的教材和学材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10篇以上。
3.组织名师和优秀教师参加“送教下乡”、“青蓝工程”等教师培训活动,扩大成果的辐射效应。
4.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基本功观摩和优质课展评活动,力争有3-5人获奖。
5.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下半年
1.总结提炼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研究风格和教学特色,对接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与高手过招、接招,检测研究效果,助推研究走向纵深。
2.收集、整理和展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带动我市英语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的先进事例。
3.收集、筛选和提炼研究成果,形成“基于课程和学术的高中课效课堂”研究体系。
4.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室成员成果的物化及推广。
6.组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在会上承办“专题工作坊”或学术讲座,并上展示课一节。
7.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8.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9. 举办“高中英语学科组长论坛(十二)活动一次。
10.组织召开2017年年度总结和个人成果报告会。
2015年5月7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连云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纲要》,落实《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建设中关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高中英语工作室”为阵地,通过“引领自主学习、组织合作探究”等,形成以“高中英语工作室成员”为骨干的高素质名师工作团队,进而促进全市高中英语学科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全市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
二、工作室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把高中英语工作室建设成为英语教师教师发展和研究的平台,英语教师交流思想、反思问题、合作研究和创生智慧的中心。通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论坛活动、课例研讨、课题研究、培训者培训等活动,使本工作室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术团队,努力探讨教师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形成优秀英语教师学习、合作、研究、生成的新机制,使其成为优秀英语教师的培养基地,从而促进港城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1.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深入学习有关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不断学习、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2.培养骨干团队。“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以我市现有的“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和“333工程”第一层次成员为主持人和导师,以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各层次培养对象为主要成员,形成共同探究学科教学规律、学校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骨干团队,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促进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提高。力争孵育出一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和省学科带头人等后备人才,培养市级名师梯队。
3.开展课题研究。“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要紧紧围绕以我市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工作,依托工作室成员的集体智慧,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专业成长、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科学段教学衔接等重要基础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一个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省级以上规划、教研立项课题或重点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或专著。
4.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和“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等课题研究活动,促进全市高中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
5.开发、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 在工作周期内整合、进一步充实高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完善连云港高中英语教学网和高中英语公共邮箱的功能,新建高中英语学科基地综合网站,使之成为高中英语工作室和高中英语学科基地建设的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港城名师高中英语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应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面向全市推广,面向省内外开放,形成规模效益和社会效应。工作周期内,名师工作室成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农村送教,或与偏远农村学校结对帮教。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和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活动,让连云港高中英语教科研成果在市内有实效,省内有影响,国内有声音。
总之,通过三年为周期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发现教育教学的问题,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等,争取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教学岗位上出经验,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在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工作室成员在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公认的知名教师。
三、工作室成员培养的主要措施
本工作室拟以获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多元化培训研究”成果为一引擎,以“多元化培训”为途径,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 进行自主学习和专业研修的引领。引领进入“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室成员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和提供各种合作交流机会,组织成员参加教学研讨及教学实践活动。工作室成员之间互相听课,观摩分析课堂实录,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 组织合作互助研究活动。拟将工作室成员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分别解决课程改革和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成员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研究专题,组织合作研究,制定研究小组的研修计划,使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能在工作周期内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提升教科研能力。
(4) 完善网洛互动和研讨机制。拟充分利用连云港高中英语教学网、高中英语学科基地综合网站、高中英语公共邮箱和高中英语工作室QQ群等网络媒介。定期举行网上交流、互动活动,以论文、教师反思、教学叙事等方式记录教学教改的点滴成功之处。
(5) 总结、提炼和宣传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成果。以会议研、交流,论文评奖、发表,案例和课件创新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出版阶段性成果专著等形式形成相关成果,让港城高中英语教师骨干团队在市内有辐射作用,在省内有影响力,在全国有声音。
(6)引领、鞭策和推动骨干教师的“进位”发展。拟根据26名成员的现实情况将他们分为“省特级教师(含正高)、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和市教学骨干”四个梯次,指导每个梯次的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进位”目标,力争在三年的工作周期内实现每位教师的“进位”发展。
四、工作室具体活动形式
1. 理论学习,提升理念
引领全体成员阅读新课程理论及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的专著和期刊,不定期推荐或互荐优秀学习材料,成员定期上传阅读笔记在网上交流研讨,以实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 学术研讨,开阔视野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举办教育教学讲座,开阔成员视野,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帮助成员开阔思维的视野,提升教学立意,加强教法创新。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促学”的“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成长。
3. 教学实践,形成特色
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外出学习等多种手段,落实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思想和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特色。
4. 课题研究,优化路径
围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中英语课程基地建设、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组建合作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
5.论文写作,凝练成果
加强经验总结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与训练,通过课题方案编制、课题成果展现、案例分析、教案点评、论文发表、论著编撰等多种方式,整理、总结、完善和凝练教育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五、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要求
1. 每位成员制定自己在三年培养期内的专业发展规划。工作室根据成员的成长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和方式,使工作室成员在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上得以较快成长。
2. 建立学员档案。建立和完善工作室成员个人专业化发展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成员在工作室中学习、成长的内容,包括学习安排、学习结果、阶段性成长变化、导师指导情况等。
3. 网站交流。完善网站,不断充实和更新网页的内容,使工作室网站既成为本工作室内部交流研究的平台,又成为对外沟通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4. 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要主持或参与一个省、市级教学研究课题或规划课题的研究,每位成员要有与高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课题或子课题,经历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
5. 每位成员以自主阅读专著、英语学科教学期刊为日常研修的重要方式,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工作室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6. 每位成员每学期在县区或市开设公开课不少于1次,三年培养期内不少于3次。并积极参与或培养带动其他英语教师参与市级以上教学竞赛。
7. 每位成员积极协助市教育局开展好“青蓝课程”、“网络培训”、“名师送培”等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
8. 每位成员要坚持登录高中英语工作室网站、公共邮箱和QQ群等,互动交流有关信息,上传优秀课件、学案、教案、巩固案、教学视频、原创题、测试卷等教学资源。
9.每位成员每年至少有1篇以上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每位成员在培养周期内至少有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六、保障条件和成员分工
1.制度保障
(1)实行“导师制”
本工作室建立导师制。工作室主持人任导师。同时聘请工作室中第一、第二梯队的成员为助理导师,分别与第三、第四和第五梯队的成员结成帮扶对子。导师和助理导师可为工作室成员进行分组分工。为每个工作室成员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针对每个成员的特长,对成员实施针对性指导和专题指导。每位成员要按照“建构式生态课堂”和有关课题研究要求设计专题,有计划地请导师前来听课、开设讲座,成员通过聆听讲座、交流心得、撰写文章(教学论文、案例评析、教学叙事、建议反思等学术文章)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2)实行“学习交流制”
本工作室将定期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教学观摩、专题报告、网上互动等交流研讨活动,活动中成员之间要充分交流,以促进成员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的把握。
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各种教学沙龙、教师发展论坛、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成员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
(3)实行“成员互助制”
工作室搭建互助平台,以主持人或助理导师(小组长)为主要管理者,互相结对管理,积极交流自己在理论和教育教学法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相互要虚心接受指导、检查、评估,及时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成员每学年向工作室集体汇报学习(包括开课、论文答辩、评课、课题汇报、讲座等)不少于2次,上研究课不少于1次。
(4)实行“合作研究制”
每位成员要围绕各自感兴趣的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平时工作中深入扎实的进行学习、实践与反思。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既要重视理论研究,更要重视应用研究,在应用前人理论成果时,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要注意提升认识,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传播新的教育理念。
(5)实行“阶段考核制”
分阶段定期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考核。主持人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施“654321工程”:
●三年打造“6个—”工程:签署一份协议;制定一个目标;从事一项课题研究;录制一节在市级以上优质课光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篇,上升至少一个梯次。
●每年达成“5个一”目标:在市级刊物发表论文一篇;执教县区级公开课一节;在县区级以上活动中作讲座一次;为县区级以上命制试卷一份;参加一次外出学习。
●每学期从事“4个一”研修:读一打好书,评一节好课,写一篇好文章(改三次),做一次全面反思总结。
●每月观察身边“3个一”:我最佩服的一个教育人(身边的人),我最感兴趣的一件教育事或一节课;我最不能释怀的一个学生。
●每周反思教学“2个一”,即“一得一失”,发扬、力争放大亮点,克服、弥补不足,做到在反思中前行。
●每天只做“1道数学题-加法”,牢记滴水穿石的道理,每天记录我已经向目标行进了多少?以便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并及时充电加油。
2.组织保障
(1)聘请工作室顾问
为开阔认知视野,本工作室拟特聘省内知名专家担任工作室顾问,顾问名单如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书记,英语教研员,教授级高级教师:何 锋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
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伊娜
(2)聘任助理导师
为提高指导力度,根据工作室成员现实情况,将他们分为:省特级教师(含正高)、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骨干等五个梯次,其中第一、二梯队的成员兼任三、四、五梯队成员的导师助理。助理导师名单如下:
杨贤栋(正高),陈咏梅(省特级教师),王丽爱(省特级教师)
赵继光(市名师),张海升(市名师),钱萌(市名师)
(3)工作室成员分工
为便于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将工作室成员分层、分梯队均匀编组分工,具体情况如下:
主持人:孟庆忠
秘书长:王丽爱
秘书组:赵继光 刘玉欣 董淑娟
网管组:胥通祝 赵斯明 张慧娟
港城名师工作室——孟庆忠高中英语工作室成员分组情况
序号 | 姓 名 | 单 位 | 区域 | 技术称号 | 梯次 | 备注 |
第一组 |
杨贤栋 | 东海县教研室 | 东海县 | 正高、市名师 | 一 | 组长 |
赵继光 | 白塔高级中学 | 东海县 | 省优课一等奖;市名师 | 二 | 秘书 | |
陈 涛 | 赣榆第一中学 | 赣榆区 | 市“333”学科带头人 | 三 | ||
傅锡军 | 赣榆高级中学 | 赣榆区 | 市“333”学科带头人 | 三 | ||
刘崇英 | 赣榆高级中学 | 赣榆区 | 市“333”教学骨干 | 四 | ||
张慧娟 | 赣榆高级中学 | 赣榆区 | 市教师基本功一等奖 | 五 | 网管 | |
张士梅 | 东海二中 | 东海县 | 市教师优质课一等奖 | 五 | ||
李冬雷 | 东海二中 | 东海县 | 县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 | 五 | ||
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师培训和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 ||||||
第二组 |
陈咏梅 | 海州高级中学 | 直属 | 江苏省特级教师 | 一 | 组长 |
张海升 | 新海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333工程”名师 | 二 | ||
魏居善 | 海州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333”学科带头人 | 三 | ||
刘玉欣 | 海州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 “333” 学科带头人 | 三 | 秘书 | |
胥通祝 |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 直属 | 省优课二等奖;市评价专家 | 五 | 网管 | |
王根穆 | 新海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教师基本功一等奖 | 五 | ||
周 峰 | 新海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教师优质课一等奖 | 五 | ||
蒲姝娅 | 新海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基本功一等奖,省三等奖 | 五 | ||
仲伟玲 | 新海高级中学 | 直属 | 市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 | 五 | ||
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活动设计与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 ||||||
第三组 |
王丽爱 | 连云港高级中学 | 直属 | 江苏省特级教师 | 一 | 组长 |
钱 萌 | 灌南高级中学 | 灌南县 | 市“333工程”名师 | 二 | ||
王 梅 |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 直属 | 市“333”学科带头人 | 三 | ||
赵斯明 | 灌云高级中学 | 灌云县 | 市“333”学科带头人 | 三 | 网管 | |
王根勤 | 灌云高级中学 | 灌云县 | 市“333”学科带头人 | 三 | ||
张小平 | 灌云第一中学 | 灌云县 | 市“521培养对象”、市骨干 | 四 | ||
孟 芳 |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 直属 | 市“333”教学骨干 | 四 | ||
吴德富 | 灌南高级中学 | 灌南县 | 市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 | 五 | ||
董淑娟 |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 直属 | 市教师基本功一等奖 | 五 | 秘书 | |
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运用研究 |
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2015年6月12日
附: 高中英语工作室主要工作计划
2015年
上半年:
1.制定高中英语工作室实施方案和三年主要工作计划。
2. 召开高中英语工作室启动会议,签署有关协议,并进行分组与分工
3.策划2—3次围绕教师基本功锤炼和专业发展的主题研讨活动。
4.指导申报省级立项课题1-2个,并组织基于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
5.开展关于“生态效益”主题学习的教学研讨或沙龙活动1—2次。
6.启动完善工作室网络工作平台和学习平台,组织网上交流和读书活动。
下半年:
1.组织高中英语青年教师研训营活动,围绕省基本功大赛专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方方面面进行系列培训和教学设计理念大赛等展示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探索与反思、训练与比赛有效对接。
2.指导与管理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及阶段成果的总结。
3.开展教学研讨沙龙活动,结合自主研修内容和中期检查的结果,总结调整主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方向。
4. 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5. 举办“高中英语学科组长论坛(十一)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7.组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在会上承办“专题工作坊”或学术讲座,并上展示课以节。
8.组织2015年度工作室总结和成员成果展示报告会。
2016年
上半年:
1.总结工作室年度成果,细化本年度工作计划。
2.开设“名师讲坛”和“生态课堂”专题研讨活动2-3次。
3.组织1—2次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调查和实验,验证假说,提出基于丰富证据的较为成熟的研究观点。
4.课题成员利用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提高教学改革的效益。
5.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7.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学术沙龙研讨活动,总结经验,提炼思想。
下半年:
1.通过观摩、展示、点评、交流、点评等形式,举办2-3次研讨活动,总结“生态课堂”教学经验,提炼和打造成熟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型。
2.结合省、市课程基地中期检查,举办2-3次活动,讨论如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的高中英语教育诉求,利用中外经典名著和美文,自主开发适合高中学生外语素养发展的校本教材和课外阅读学材。
3.总结、提炼主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的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做好汇编和推荐发表等工作。
4.组织高中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系列活动,与省优质课评比无缝对接。
5.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7. 举办“高中英语学科组长论坛(十二)活动一次。
5.组织工作室2016年度总结和个人成果展示报告会。
2017年
上半年
1.开展“生态课堂”主题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教学材开发等的研究的沙龙研讨活动2-3次。
2.指导提炼基于课程和学术的视野的教材和学材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10篇以上。
3.组织名师和优秀教师参加“送教下乡”、“青蓝工程”等教师培训活动,扩大成果的辐射效应。
4.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基本功观摩和优质课展评活动,力争有3-5人获奖。
5.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6.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下半年
1.总结提炼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研究风格和教学特色,对接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与高手过招、接招,检测研究效果,助推研究走向纵深。
2.收集、整理和展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带动我市英语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的先进事例。
3.收集、筛选和提炼研究成果,形成“基于课程和学术的高中课效课堂”研究体系。
4.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室成员成果的物化及推广。
6.组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在会上承办“专题工作坊”或学术讲座,并上展示课一节。
7.承办承办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一次。
8. 组织市“333工程”青蓝课程培训活动一次。
9. 举办“高中英语学科组长论坛(十二)活动一次。
10.组织召开2017年年度总结和个人成果报告会。
2015年5月7日